第三百三十四章 交州之行(三十九)-《重生东汉末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所谓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若是荔枝这样保鲜期很短的水果,要从交州晃晃悠悠地运到中原,在此时显然是个笑话。而甘蔗则不同,若是将其捆扎起来,放到铺了湿土的船上,上面铺上新鲜的甘蔗叶,叶上再加一层浇湿的泥土,只要保证船上不积水,便可大大延长其贮藏期限。

    而且运送的路线郭斌也早就想好了,便从番禺装船,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。从淮河入海口进入淮水,然后逆流而上,经徐州而入豫州,过寿春后进入淮水的支流颍水,然后逆流来到颍川,而阳翟县,便在颍水上游处。

    这样沿着海岸线走,虽确是在海中航行,却是在近海,随时可以靠岸补给。况且如此大宗物资以船运的方式运送,也可大大节约运输成本,毕竟此时没有大型的运货汽车啊!而且保存方便,并不会太过费力。

    然而,这不是最主要的,郭斌所以要将甘蔗千里迢迢地运送到阳翟县去,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其所拥有的附加价值。郭斌不是为了做水果贩子,他要利用甘蔗制取蔗糖,还要用甘蔗酿酒,即便是经过充分压榨后的甘蔗渣,也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材料。

    若是依照后世的历史,制取蔗糖的方法是从西域传中国的,当时被称为紫沙糖。李时珍说它“法出西域,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。”用甘蔗制取蔗糖,在原理上很简单,就像把浓度很高的糖水煮开,使其水分逐渐蒸发,最终变成结晶糖块那么简明而毫无技术难度。

    若是想要制作蔗糖,首先便要将富含糖分的甘蔗汁压榨出来,那么想要形成规模化生产,压榨机便是关键。郭斌在南下之前,便就这个问题吩咐过马钧。其实它造起来也并不麻烦,只要通过几组相互联动的齿轮,带动两个铁质的滚筒,便能轻易制作出来。小型的可以用人力转动,大型的则可以借助水力使其持续转动。这是一个原理简单的小型机械,既然已经过了这么久,想来马钧的研究应当有眉目了。

    榨汁之后,便需要将压榨出来的甘蔗汁清洁一下。这个更是没有丝毫技术难度,只要在甘蔗汁的出水口下面接上几层干净的纱布,甘蔗的渣滓便可被层层纱布挡住,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。此时对于蔗糖的要求并不高,一句话,只要甜就行。人类对甜味的喜爱可谓是深入骨髓,只要是甜的,大约便可以迅速补充人体能量,因为它可以迅速提高人类血液中的血糖含量,而血糖可以直接分解为热量,以供应人体的各项生命机能。

    因此,洁净甘蔗的所谓亚硫酸法与石灰法,既浪费人力物力,提高了成本,郭斌也丝毫不懂得其具体操作流程,便只能将这些花里胡哨的花招放弃了。在这个时代,创造出可以长期保存,供人食用的蔗糖这种高档奢侈品来已属难能,哪里还能要求太多呢?先要解决有没有,才能轮到好不好的问题。

    洁净过后,还有蒸发、结晶、分蜜和干燥四个工序,郭斌的方法却也简单粗暴,他采取的办法便是煮。所谓的煮,便是将清洁的蔗糖汁放入铁锅中,用木柴烧,以将其水分尽量熬干,待剩下极为粘稠的浆体之后,将其倒进模子中定型,一块蔗糖便算是制成了。

    除了制糖,郭斌还打算利用甘蔗的汁液酿酒。郭斌也不懂得甘蔗汁如何酿酒,不过现在家大业大,也不在乎一点点浪费了。他的打算是让下面的人试试与葡萄酒同样的酿制方法,能酿出甘蔗酒来自然是最好,便是酿不出来,也可以想想其他的办法。比如在酿酒的时候加入一点葡萄酒的酒曲,又或者加大饴糖的分量,总之可以同时进行,依次尝试,只要能酿出酒来就成。

    在前世,郭斌并非嗜酒之人,亦未曾尝过甘蔗酒,可他却听说过甘蔗可以酿酒。既然有这种东西,多加尝试便定然可以做出来。不过伏龙山庄虽以酿酒而知名天下,郭斌对于粮食酒却丝毫没有热情。

    黄巾之乱至今,对于中原的伤害不只是人员的伤亡和对原有制度的破坏,更重要也更根本的却是对生产的破坏。便是许多人当初可能没有注意到,如今也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了。中原土地荒芜,粮食生产错过农时,便是在田里生长的作物,也没有人来得及收拾。
    第(2/3)页